O4

藝行研究員

黎振寧 Dick

藝術範𤴆 : 行為/視覺

「母親在育兒過程中的精神力量(由神明祖先裨祐到資訊世紀)的轉變,或現今這力量是否散失了?」

阿Dick愛以行動尋根!他手執「棺材釘介指」延伸的「藝行」,或許更具「問題魔力」,在臉上留下的三個「介指圈痕」,或許正是他想仔細觀察的起點⋯⋯

記得,阿Dick曾在研究群組上如此的問:「母親在育兒過程中的精神力量(由神明祖先裨祐到資訊世紀)的轉變,或現今這力量是否散失了?」

如計劃顧問林燕指出: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倘若將組成問題的每一個字分別細探,真的是可以深耕的學問。又或是拆開當中不同詞彙,可牽引出的問題也真的不簡單:
母親在未當上「母親」前是怎樣的一個女人?
她如何懷孕成母,箇中又是怎樣的經驗?
她的成長經歷可會如何影響「育兒」的旅程?
所謂需要的「精神」和「力量」,其源又應從何說起?
「神明」與「祖先」之間,其「裨𧙗」畢竟是怎樣的文化傳承?
「資訊世紀」出現了怎樣的社會現象,其「精」、「神」、「力」、「量」又
如何成為了「可持續發展」和「量度」的事?
「轉變」的成形背後,究竟充斥著多少內在和外在因素,在長期磨合下衍生出
的又一再成為另一次「轉/變」的契機?
「現今」之前,其「往/昔」的力量又是如何判斷?
「消失了」的究竟又是什麼?

只是,我們總要由某處開始,或許關鍵不在於究竟「答案」是什麼,而是問題可牽引出的行動和研究方位,打開更多可重整叩問的方法和內容。更重要是:回到引發問題背後的軸心,究竟源自怎樣的一種個人經驗?亦即是,研究員自身關懷的「問題」,每每深勾其靈軀底部,坦承追蹤其原委,或許才抓得住建築研究問題的核心力量和可能追尋的價值⋯⋯

曾目睹阿Dick以自己父母作為焦點題目的展覽,那已是好不簡單的事。多少尋常父母,有兒子如此騰出空間,給自己一次「公開亮相」的機遇?我看到的,並不是「作品」,而是一連串「事/物」,串成一條觀景橋,邀請行觀者作上重重可以重新想像的經驗,理解多一點點曾經有過的、「藝/術」以外的「神行經歷」!

阿Dick母親的墨譜,十分神奇!但又覺得,假如今天的她,可有持續享受那特殊的「母子」經驗?當中,又出現了怎樣的變化?

而昔日俗成的信念和儀式,今天為何欠缺了力氣?還是,它們都彷彿轉移了方便法,用上了不同的「道/具」而已?符文語咒,以至工具飾物,又是如何被拉入了「道場」,成為「信/念」的標記?

由昔日海上的捕魚生活到今天都「上岸後」,阿Dick的父母親,所面對的生活轉變,本身已是很不尋常的經驗挪移了!

有趣的是:因藝術之名而開道出的接觸,冥冥中由日常開始,引起連串思考和有別以往慣性生活裡的觀照,過程中,一切原來可以是那麼真實,充滿可值得細味的內部。奈何,當「藝術行動事件」完結,又回到熟悉的日常,為何藝行中的思考和觸動好像又消失了?

究竟,「藝術行動」這東西如何帶來某種專注的興奮和動力,是否很容易也成為另一種形態的「消費」?習慣,究竟在這個猶如「超級市場」的城市裏,追求「新鮮」(newness)默然成為社會脈搏,怎扺受得「翻新生活」的「常見誘惑」?當沈默、重複、靜宜甚至苦悶都是日常中存在的事物,在「藝術的眼」下,又是怎樣的一回事?這種驟似超然的眼光,又是否必須倚靠「問題的建築」,才受到可能的關注?

或許,一切關鍵於如何提問,因何提問!更重要是,「提/問」可成為開展行動的發電機,給往下鑽挖出更多實在的事情,給「問題」更紮實的根基,豐盛藝行的想像?

我沒有答案!只知,行動本身,已是很有力的構建問題的方法,引發更教人動容的藝行經驗,一切已存有於當下,看行動者心事而已!

阿Dick愛以行動尋根!他手執「棺材釘介指」延伸的「藝行」,或許更具「問題魔力」,在臉上留下的三個「介指圈痕」,或許正是他想仔細觀察的起點⋯⋯

何應豐/二零二零年九月二十六日

行為藝術工作者。

2011年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香港藝術學院合辦)藝術學士,主修繪畫,並獲得澳洲墨爾本理工大學西門子獎學金,曾參與「爆破處」的行為藝術表演及視覺藝術展,多次被商業公司及團體聘任壁畫創作,並兼任正/側畫廊經理,與畫廊團隊著力推動本土藝術普及化。2014年參與演出何必。館的舞台劇《空櫈上的書簡2繼續書寫》。同年獲The Textile Alliance Scholarship往倫敦米德爾薩克斯大學修讀純藝術碩士課程。作品多以行為錄像探索人類情感、身體、時間及意識。

受台灣藝術家謝德慶啟發:「生命是一場終身的囚牢。」身體是囚牢、時間是囚牢、一呼一吸也是囚牢內的嚴格紀律,唯「念」是囚禁者的唯一逃生工具。一個人被困於一個空間、一段時間。他或她如何堅定他或她的信念?他或她與最愛的聯繫被切斷,他或她如何想像對方的存在?思念是一種如何的狀態?黎氏以被孤立的身體去經驗時間、空間及轉念。企圖認識及重塑時間、意念及身體三者的關係。闡釋自身生命中經歷一段又一段「囚禁」。黎氏對於現場行為藝術及錄像的技巧興趣不大,但卻有很大興趣把行為放在錄像中呈現出新的語言去闡述生命、內在情感及時間的細緻。

行動研究記錄

一個以 「二十一世紀香港母親」 為核心對象的藝行研究和實踐計劃

《如花。如水。如母》是一個甚麼計劃?

《如花。如水。如母》是一個以「二十一世紀香港母親」為對象的藝術行動研究與實踐計劃。計劃由2020年10月啟動,一直至到2021年12月完結;在第一階段我們會邀請100位香港媽媽參與「繪。話」自己 – 母親工作坊,讓媽媽們分享自己的故事,而各位媽媽的分享亦將會是計劃中非常重要及珍貴的部分。

整個計劃以母親工作坊為起點,同時亦邀請了15位本地藝術家參與,在完成收集100位媽媽的故事後,藝術家們會透過這些故事,融合他/她們的研究與實踐,再把故事以不同的藝術方式展現出來。

由媽媽分享故事的一刻開始,藝術家們便與她們一起體驗一個完全屬於母親的旅程;當中的創意互動網站、紀錄電影、書籍出版、公眾論壇以及明年12月舉行的一個以「二十一世紀香港母親」為主題的藝術行動展覽,將更立體多元的把「香港母親」的故事帶到大家眼前。

項目計劃資助 Project Grant:

藝能發展資助計劃
Arts Capacity Development Funding Scheme

HKSAR Government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活動內容並不反映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意見

©2020 Ho Bit Goon & tHINKING bOX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項目計劃資助 Project Grant:

藝能發展資助計劃
Arts Capacity Development Funding Scheme

HKSAR Government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活動內容並不反映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意見

©2020 Ho Bit Goon & tHINKING bOX lt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