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8

藝行研究員

謝熹朗 Christy

藝術範𤴆 : 電影

「下一代在成長中如何背負/帶著上一代的東西?」

對剛從演藝學院電影系畢業了一年的Christy而言,她關懷的自然是對自己這代人「背負」的「時代」,究竟是不是無法迴避的問題?她的藝行,就是直接拿出攝影機,直訪自己的母親,以指環作橋,細看「當事人」的「指環世界」和當中自己同時置身現場的投影。

Christy(謝熹朗的洋名)的首個藝行提問是:「下一代在成長中如何背負/帶著上一代的東西?」

對剛從演藝學院電影系畢業了一年的Christy而言,她關懷的自然是對自己這代人「背負」的「時代」,究竟是不是無法迴避的問題?她的藝行,就是直接拿出攝影機,直訪自己的母親,以指環作橋,細看「當事人」的「指環世界」和當中自己同時置身現場的投影。

自小和母親疏離的經驗,教Christy一直對自己作為女兒這「角色」抱有懷疑。追蹤這次六分鐘的藝行旅程,連串問號好像在拍攝者和被拍攝者間的飛絮上飄出飄入:
母親的回應為什麼好像在回答「一個不在場的Christy」?
母親為何以「佢」代替了眼前的「你」?
可有覺得母親似乎一直迴避女兒的鏡頭?
究竟母親的「世界」是否真的都紀錄在一盤盤的手飾裡面?
Christy的攝錄,可會如一雙眼睛,透過一隻隻指環,摸索著母親的心思?
母親的示範和試戴那些舊介指,究竟穿越上多少環可能挽留到的記憶?
為什麼Christy在錄影中最後問母親可有一隻介指是為她造的?
我們可如何透過母親猶似自言自語的音色中,理解她和女兒溝通的路徑?
攝錄過程中的Christy究竟又在想什麼?

如是連串問題,可牽起的故事和情感漣漪,或已是可以窮一生去追蹤和硏究的事。在Christy探索兩代間的距離和奇怪關係中,她如何安頓自己作為「下一代」的方法?或許,很容易受到「上一代」行動的影響,默默耕耘「關/繫」的背後,又可以怎樣跨過「血緣」的「門檻」,抓住可研讀的空間?

兩代人,各自按處境和時勢,所追求的「東西」,又究竟是怎樣的一回事?

今早收到一位在港大就讀的年輕朋友一段錄音,分享他看過而深受觸動的一段網誌,道出面對眼下環境的漠然感覺,最後禁不住落涙,猶似把壓抑了年多的情緒一下子透過「朗讀/錄音」的「藝行」,得到重新和自己相處的方法⋯⋯

也許,同樣Christy的拍攝,亦可以成為她如何和自己相處的方法,清楚自己的位置,才說得上研究的開始!

聽完錄音,我開始自己的早上身體功課,透過氣脈,試圖檢查體內細密的內部之際,朋友的錄音仍在腦海中某處浮動,突然清晰看到念頭浮游的特殊神經方位,那刻,充斥著似入似出的交感狀況,實在神奇!似又提醒著我如何去「聆聽」的「身體維度」⋯⋯

身體最坦白!不是因為說了些什麼,而是如何去說和不想說以至不敢或猶疑應否直說之間,人的身體又在波動,深刻的雕塑著身體那刻的光澤和色調。藝行硏究,可切入觀聽感悟的,實在需要自建一個框架,容許自己先化繁為簡,細味其中的「邀請/追溯」⋯⋯

Christy和母親之間,在作為「女兒」和「媽媽」的「身份概念」下,究竟可如何回到身體現場,相互理解不同時間(以至時代)下,細看各自的身體、意識和心靈交通的渠道?或許,那「東西」是「生命本體」⋯⋯

何應豐/二零二零年十月四日

謝熹朗,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導演系主修,現為自由身工作者,主力擔任導演、監製、製片、攝影等角色。現正以導演身分拍攝兩部紀錄片作品《演員之路》及初生之犢》,前者講述香港新生代的演員在演藝路上拼搏的辛酸,後者紀錄政治素人參選地區區議員的故事。

早前擔任監製的短片《野小子》於 2020 年香港鮮浪潮國際電影節中榮獲「鮮浪潮大獎」。在 2019 年以導演、編劇身份完成第二部運動短片作品《一步之間》,同年到台灣參加金馬大師班。於 2017 年獲亞洲電影大獎學院挑選到釜山國際電影節觀摩及交流,同年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四年級交流生合作,以導演身份拍攝短片《Nobody》及以攝影師身份拍攝短片《情書》。2015 年首部導演作品《攻防》入圍第十屆鮮浪潮國際短片節學生組競賽,同年獲台灣金穗獎邀請作特別放映。

除了參與電視劇、紀錄片、短片等不同類型的製作外,於 2019 年擔任《淪落人》導演
助理,參與前期選角及協助現場拍攝。2020 年擔任《乜代宗師》編劇助理。

行動研究記錄

一個以 「二十一世紀香港母親」 為核心對象的藝行研究和實踐計劃

《如花。如水。如母》是一個甚麼計劃?

《如花。如水。如母》是一個以「二十一世紀香港母親」為對象的藝術行動研究與實踐計劃。計劃由2020年10月啟動,一直至到2021年12月完結;在第一階段我們會邀請100位香港媽媽參與「繪。話」自己 – 母親工作坊,讓媽媽們分享自己的故事,而各位媽媽的分享亦將會是計劃中非常重要及珍貴的部分。

整個計劃以母親工作坊為起點,同時亦邀請了15位本地藝術家參與,在完成收集100位媽媽的故事後,藝術家們會透過這些故事,融合他/她們的研究與實踐,再把故事以不同的藝術方式展現出來。

由媽媽分享故事的一刻開始,藝術家們便與她們一起體驗一個完全屬於母親的旅程;當中的創意互動網站、紀錄電影、書籍出版、公眾論壇以及明年12月舉行的一個以「二十一世紀香港母親」為主題的藝術行動展覽,將更立體多元的把「香港母親」的故事帶到大家眼前。

項目計劃資助 Project Grant:

藝能發展資助計劃
Arts Capacity Development Funding Scheme

HKSAR Government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活動內容並不反映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意見

©2020 Ho Bit Goon & tHINKING bOX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項目計劃資助 Project Grant:

藝能發展資助計劃
Arts Capacity Development Funding Scheme

HKSAR Government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活動內容並不反映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意見

©2020 Ho Bit Goon & tHINKING bOX lt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