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故事

OO5

管理層專業人士
39歲

有一子一女

身體印記

瀏覽請向下滑

快樂的童年

一帆風順的成長

成年後才遇上的問題?

成為母親後更能了解自己的父母

如何面對產後輕微的抑鬱和照顧小朋友的壓力?

生活、興趣、朋友 vs 家庭的抗衡?

因父親的身體問題而更珍惜與父母相處的時間

嘗試調節與子女相處的力度

重新檢視自己的方法?

成長住處

舒適平穩的生活

清𥇦細緻地記得的兒時住處

點點滴滴的趣味

令人不捨的空間

家庭樹

龐大的家族樹

和睦的相處
今昔對話

由怕事到願意嘗試

經歷後

跳出了自己的盒子

「繪。話」紀錄

身體印記
成長住處
家庭樹
今昔對話

給母親的信

對母親的故事有回應?把你的想法告訴母親吧!

給母親們的信
- 請點擊觀看 -

《如花。如水。如母》策展人何應豐經歷了各位母親的「繪。話」和藝行研究員的回應體驗後送出的「信」⋯⋯

藝行研究員郭曉靈給Ada媽媽的「信」
07.12.2020

藝行研究員與母親之間的對話空間

以下回應空間只限研究員與母親登入留言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回應

連繫的藝行研究員

母親的「繪。話」故事 — 全紀錄列表

對母親的故事有回應?
把你的想法告訴母親吧!

給母親的信

1. 我同意提供以上的所需資料,並確認所提供之資料均正確無誤。2. 基於研究上的需要,網站將作出適當的篩選及刊登合適的內容。未經錄用之內容則不作另行通知。3. 網站持有人保留刊登、刪修、移除稿件內容之權利。4. 我確認我所提供的資料、圖文、照片、影片等內容,均為我本人製作或拍攝,或擁有其版權,並無侵害他人的權利。如有違反之虞,本網站持有人會立即移除相關內容,並保留追究的權利。5. 我同意所提供的所有內容會用作一切有關《如花。如水。如母》藝行研究和實踐計劃,包括但不限於資訊發放、聯絡、身份核實、處理查詢、數據統計、藝行研究及實踐及推廣等範疇,並不限於網站、書藉、電影及其他社交平台等媒介。6. 所有提供的內容均為無償授權。7. 所有個人資料將於《如花。如水。如母》藝行研究和實踐計劃完成之後銷毀。 8. 我所提供的資料受到個人資料(私隱)條例保障。如有任何疑問,歡迎查詢。

一個以 「二十一世紀香港母親」 為核心對象的藝行研究和實踐計劃

《如花。如水。如母》是一個甚麼計劃?

《如花。如水。如母》是一個以「二十一世紀香港母親」為對象的藝術行動研究與實踐計劃。計劃由2020年10月啟動,一直至到2021年12月完結;在第一階段我們會邀請100位香港媽媽參與「繪。話」自己 – 母親工作坊,讓媽媽們分享自己的故事,而各位媽媽的分享亦將會是計劃中非常重要及珍貴的部分。

整個計劃以母親工作坊為起點,同時亦邀請了15位本地藝術家參與,在完成收集100位媽媽的故事後,藝術家們會透過這些故事,融合他/她們的研究與實踐,再把故事以不同的藝術方式展現出來。

由媽媽分享故事的一刻開始,藝術家們便與她們一起體驗一個完全屬於母親的旅程;當中的創意互動網站、紀錄電影、書籍出版、公眾論壇以及明年12月舉行的一個以「二十一世紀香港母親」為主題的藝術行動展覽,將更立體多元的把「香港母親」的故事帶到大家眼前。

項目計劃資助 Project Grant:

藝能發展資助計劃
Arts Capacity Development Funding Scheme

HKSAR Government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活動內容並不反映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意見

©2020 Ho Bit Goon & tHINKING bOX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項目計劃資助 Project Grant:

藝能發展資助計劃
Arts Capacity Development Funding Scheme

HKSAR Government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活動內容並不反映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意見

©2020 Ho Bit Goon & tHINKING bOX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如花。如水。如母》策展人何應豐

經歷了各位母親的「繪。話」和藝行研究員的回應體驗後送出的「信」⋯⋯

給40位母親們的信一:

「點」與「觸」

給40位母親們的信二:

「線」與「結」

給67位母親們的信:

重新學問

母親印記

【母親印記】系列是「2021瘋子影話」回應《如花。如水。如母》一百位母親「繪。話」紀錄給母親的「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