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故事

OO7

任職保險從業員
44歲

有一子一女

身體印記

瀏覽請向下滑

透過與身體對話更認識自己

健康才是一切

享受食物的樂趣

如何發現更新的自己?

成長住處

關於父親的記憶

靠自己努力的覺悟

不富裕卻和睦快樂的童年生活

家庭樹

姓氏的源來

單薄卻緊緊相扣的家族成員

改變命運的決定?

夫妻的相處之道

隨意的生活

今昔對話

目標為本的意志

機會由自己掌握

如何定下自己的價值觀?

學會珍惜和體諒

「繪。話」紀錄

身體印記
成長住處
家庭樹
今昔對話

給母親的信

對母親的故事有回應?把你的想法告訴母親吧!

給母親們的信
- 請點擊觀看 -

《如花。如水。如母》策展人何應豐經歷了各位母親的「繪。話」和藝行研究員的回應體驗後送出的「信」⋯⋯

藝行研究員朱曉芳給媽媽的「信」
16.10.2020

Dear Lydia,

想起你說,長大後學懂了對別人的體諒,覺得很窩心 。

祝你繼續活得精彩 。

藝行研究員與母親之間的對話空間

以下回應空間只限研究員與母親登入留言

訂閱
Notify of
2 Comments
最舊
最新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回應
黃嘉詠 Carol

給Lydia的回信:

從你提及喜愛吃榴槤和大閘蟹的原因,因兒時家境窮,沒有機會吃這些比較昂貴的食物,長大後可以靠自己努力去品嚐這些美食的興奮和滿足,啟發了我對味覺、嗅覺和滿足感的互相牽連。

魚湯 🍵

這是從兒時已深深植入了我味蕾和嗅覺的味道,媽咪煲的魚湯是最好飲最白雪雪最甜最香最鮮味。兒時在家見她煲魚湯就是要落薑煎到魚香噴噴金黃色,再下水「喳」一聲,然後煎魚的聲音就會回復平靜,慢慢魚湯的香味就會飄出來,我還記得媽咪煲的魚湯,湯面層會有一片薄薄的湯皮,那是精華所在,一飲就會黐著上唇,厚厚的濃醇的魚味,就如飲牛奶的感覺,好滑。

長大了,學煲魚湯,自己跟著從前看媽咪怎樣煲去實驗,有懶得隔渣而用了魚袋,湯就會沒那麼白雪雪,亦有試過忘記煲定熱水,落了常溫水去煲,就煲不出白雪雪的湯來,亦有試過煲時加蕃茄薯仔,蕃茄薯仔沒有預先炒一炒,湯的焦糖效應就做不到了,濃醇度都減低,有試過只買1斤魚煲出來4個人飲,鮮甜濃醇度又減低了。煎魚後隔渣就是要小心,魚骨一不留神沒隔掉,買魚都是學問,細條紅衫仔,梭羅魚,䲞魚仔,石九公,石崇,牛揪,三斑,紅衫,大魚尾,鱔骨…… 最好飲是用魚仔煲出來的湯。

現在仔仔飲湯好嘴刁,婆婆煲的魚湯他會如我細個一樣飲幾碗,現在他會叫魚湯做婆婆湯,見到紅衫魚他會說這是婆婆用來煲湯的魚。媽媽我都承傳了這煲魚湯的技能,入秋了,好想常常飲魚湯,好味之餘,亦帶回了很多童年回憶,與媽咪的連繫。

美味魚湯載入幸福滿滿的食器中,即時再好飲些,人情味,手造的味道 🤍🤲🏻

五感回憶,新舊承傳,細嚼生活的味道

432773B6-479D-4F78-B2CB-D7D6214A6675.jpeg
最後修改 2 years ago by 黃嘉詠 Carol
黃嘉詠 Carol

Dear Lydia,

祝你母親節快樂 ❤️🤗

4B23243A-2DA6-451C-8E78-33C5EB756AA3.jpeg

連繫的藝行研究員

母親的「繪。話」故事 — 全紀錄列表

對母親的故事有回應?
把你的想法告訴母親吧!

給母親的信

1. 我同意提供以上的所需資料,並確認所提供之資料均正確無誤。2. 基於研究上的需要,網站將作出適當的篩選及刊登合適的內容。未經錄用之內容則不作另行通知。3. 網站持有人保留刊登、刪修、移除稿件內容之權利。4. 我確認我所提供的資料、圖文、照片、影片等內容,均為我本人製作或拍攝,或擁有其版權,並無侵害他人的權利。如有違反之虞,本網站持有人會立即移除相關內容,並保留追究的權利。5. 我同意所提供的所有內容會用作一切有關《如花。如水。如母》藝行研究和實踐計劃,包括但不限於資訊發放、聯絡、身份核實、處理查詢、數據統計、藝行研究及實踐及推廣等範疇,並不限於網站、書藉、電影及其他社交平台等媒介。6. 所有提供的內容均為無償授權。7. 所有個人資料將於《如花。如水。如母》藝行研究和實踐計劃完成之後銷毀。 8. 我所提供的資料受到個人資料(私隱)條例保障。如有任何疑問,歡迎查詢。

一個以 「二十一世紀香港母親」 為核心對象的藝行研究和實踐計劃

《如花。如水。如母》是一個甚麼計劃?

《如花。如水。如母》是一個以「二十一世紀香港母親」為對象的藝術行動研究與實踐計劃。計劃由2020年10月啟動,一直至到2021年12月完結;在第一階段我們會邀請100位香港媽媽參與「繪。話」自己 – 母親工作坊,讓媽媽們分享自己的故事,而各位媽媽的分享亦將會是計劃中非常重要及珍貴的部分。

整個計劃以母親工作坊為起點,同時亦邀請了15位本地藝術家參與,在完成收集100位媽媽的故事後,藝術家們會透過這些故事,融合他/她們的研究與實踐,再把故事以不同的藝術方式展現出來。

由媽媽分享故事的一刻開始,藝術家們便與她們一起體驗一個完全屬於母親的旅程;當中的創意互動網站、紀錄電影、書籍出版、公眾論壇以及明年12月舉行的一個以「二十一世紀香港母親」為主題的藝術行動展覽,將更立體多元的把「香港母親」的故事帶到大家眼前。

項目計劃資助 Project Grant:

藝能發展資助計劃
Arts Capacity Development Funding Scheme

HKSAR Government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活動內容並不反映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意見

©2020 Ho Bit Goon & tHINKING bOX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項目計劃資助 Project Grant:

藝能發展資助計劃
Arts Capacity Development Funding Scheme

HKSAR Government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活動內容並不反映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意見

©2020 Ho Bit Goon & tHINKING bOX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如花。如水。如母》策展人何應豐

經歷了各位母親的「繪。話」和藝行研究員的回應體驗後送出的「信」⋯⋯

給40位母親們的信一:

「點」與「觸」

給40位母親們的信二:

「線」與「結」

給67位母親們的信:

重新學問

母親印記

【母親印記】系列是「2021瘋子影話」回應《如花。如水。如母》一百位母親「繪。話」紀錄給母親的「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