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請向下滑
《如花。如水。如母》策展人何應豐經歷了各位母親的「繪。話」和藝行研究員的回應體驗後送出的「信」⋯⋯
《如花。如水。如母》是一個以「二十一世紀香港母親」為對象的藝術行動研究與實踐計劃。計劃由2020年10月啟動,一直至到2021年12月完結;在第一階段我們會邀請100位香港媽媽參與「繪。話」自己 – 母親工作坊,讓媽媽們分享自己的故事,而各位媽媽的分享亦將會是計劃中非常重要及珍貴的部分。
整個計劃以母親工作坊為起點,同時亦邀請了15位本地藝術家參與,在完成收集100位媽媽的故事後,藝術家們會透過這些故事,融合他/她們的研究與實踐,再把故事以不同的藝術方式展現出來。
由媽媽分享故事的一刻開始,藝術家們便與她們一起體驗一個完全屬於母親的旅程;當中的創意互動網站、紀錄電影、書籍出版、公眾論壇以及明年12月舉行的一個以「二十一世紀香港母親」為主題的藝術行動展覽,將更立體多元的把「香港母親」的故事帶到大家眼前。
項目計劃資助 Project Grant:
HKSAR Government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活動內容並不反映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意見
項目計劃資助 Project Grant:
HKSAR Government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活動內容並不反映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意見
你好嗎!小時候我很期待假期的到來,因為可以到細姨家住,她的家很小也不漂亮,最記得和表妹一起逼在她那小小的床上玩公仔。第一次生理期就在她家出現的,之前只在學校學過少少知識,真正來到時其實唔知點處理,還記得自己在昏暗廁所裏的感覺,還好表妹在外面的陪伴!中午,細姨回來教我如何用衛生巾和叮囑我不可食冰的,很輕鬆就過去了!現在想來,如發生在與媽媽一起又會是怎樣的過程呢?以前媽媽很少談論這些生理情況,母女間對彼此身體的認識、接觸都很少,直到自己有了小朋友才變得勇敢些,慢慢開啟這個話題,現在更時常擁抱媽媽,好像能找回一些和別再失去一些!
給母親的你 給我的母親
我很想用隨意門去看你兒時為了扮老師,特別用宜家傢俬目錄來扮改簿的狀態。
那時,你喜歡用紅色筆,還是用藍色筆改簿?
那本目錄真有錯字嗎?還是只是扮演老師揮筆的動作?
那時的筆觸還記得嗎?和今天母親工作坊繪話的筆觸有不同嗎?
媽媽你不識字,要知我的功課或考試成績,全看發回來的家課、手冊、成績表,有多少是紅色,有多少是藍色,你就知道我在學校學習的情況。
小學還比較分明,紅色就要被父母打了,藍色就是安全日子了。
中學比較複雜,有時因為欠些少分數才可合格,老師會叫你補測或看你改正或改卷時再鬆手一點。盡量給你機會合格,不知那時是不是老師也要被評核,才盡量令大家達到合格水平。
母親你知道嗎?應該是初中的時候,我不是恐懼要被你或父親責罵成績不佳,而是中學開始,我發覺學業怎也不好,而我知道我一直辜負了你們的心力,你有試過叫大哥三哥教導我,也試過請補習老師,也有出去上補習社,但我當時就是一灘死水,沒作為。
不知你心裡面是怎看我的不材呢?
但我還是很深刻會考時在露台的挑燈夜讀,你沒有給我壓力去要我面對這個壓力,我只需自己好好處理自己,自己有推動力去面對會考,無論重考幾多次,我深刻記得挑燈夜讀的自我空間,那些課本上的知識,今天用不了多少,但那經驗卻做就了我今天的身體創作。
11歲時,母親送給即將讀寄宿學校的我,不知不覺,「它」到現在已陪著我走過了幾十年的歲月,一直默不作聲。這段時間再重聽每一位母親的身體故事,內裡有不同的物件經過她們的生命旅程,讓我也有機會再次面對「它」,訴說過往的經歷和母親那些年對我的寄望,「它/她」早已成為了我身體的一部分!